馬來西亞的社區運動脈絡曲線縱橫交織而成,多元文化與社群成了亞洲獨有的人文景觀。從殖民、二戰到爭取獨立,草根社區的凝聚與行動從未缺席,社區的文化保存與環境捍衛運動也不間斷。除了西馬,同樣的草根紉性也在東馬展現,原住民以一根繩子和身體的底氣,就足以抵擋前來掠奪森林資源的財閥,保衛社區家園。

馬來西亞社區工作多由民間自發,其發展脈絡與意識覺醒,離不開國家機器推行的意識形態和經濟政策。時間軸不僅呈現社區組織和計畫行動,也涵蓋國家政策、社會思潮。社區工作緊貼著國家社會的脈搏,當國家政策出現傾斜現象諸如新經濟政策、國家文化政策等,深刻影響著每一個世代。

透過田調和梳理社區工作脈絡不僅僅是為了時間軸的呈現,這項工作背後同時兼具了分析及製造論述的意義。此時間軸將引領觀者以多面向的視角探究,並理解社區工作及其發展與國家歷史之間的關係,從而使社區工作者得以參考,做出符合民間社區利益,及前瞻性的思考及規劃。

 

Konteks gerakan komuniti di Malaysia saling berkaitan. Di Asia pula, kepelbagaian budaya dan komuniti merupakan suatu kebiasaan. Bermula dengan penjajahan, Perang Dunia Ke-2 sehinggalah pencapaian kemerdekaan, perpaduan dan pergerakan tidak pernah hilang manakala pengekalan budaya komuniti dan gerakan perlindungan alam sekitar juga tak pernah lekang. Perpaduan yang sama bukan sahaja jelas diamati di Semenanjung Malaysia, malah di Sabah dan Sarawak juga di mana Orang Asal menggunakan hanya utasan tali dan badan mereka sendiri menghalang gerombolan kapitalis perompak sumber hutan, mempertahankan komuniti dan keluarga mereka.

Kebanyakan kegiatan komuniti bermula dari bawah di mana konteks pembangunan dan kesedarannya tidak lekang dari pelaksanaan ideologi dan polisi ekonomi oleh institusi negara. Garis masa bukan sahaja menampakkan organisasi komuniti dan pelaksanaan rancangan, ia juga menunjukkan dasar-dasar negara dan ideologi masyarakat. Kegiatan komuniti seakan nadi masyarakat dan negara; tatkala fenomena ketidakseimbangan mula bergolak menjadi polisi negara seperti Dasar Ekonomi Baru dan Dasar Kebudayaan Negara, setiap generasi akan terasa tempias pengaruhnya.

Kerja lapangan dan penelusuran susur galur komuniti bukan sahaja untuk garis masa semata-mata, malah ia bertujuan sebagai analisa dan pemulaan wacana. Garis masa dapat membawa penerokaan dari sudut yang rencam serta memberikan pemahaman terhadap kerja komuniti dan hubungan antara perkembangannya dengan sejarah negara. Ini membolehkannya dijadikan sebagai rujukan aktivis komuniti dalam memenuhi kebaikan rakyat dan masyarakat serta pemikiran dan perancangan masa hadapan.

1945-1969

左右思潮,社會動盪

Gelora Ideologi Kiri dan Kanan

隨著世界第二次大戰結束,許多國家進入左派右派思想鬥爭的冷戰時期,馬共戰後持續反殖運動而遭查禁;北加里曼丹人民解放軍展開反英殖民武裝鬥爭。50年代至60年代英政府於各地執行新村重置計劃,華人聚落版圖產生巨大變化,更有許多人失去性命或被驅逐出境,激發在地華人社群的土地認同及公民權利的再思考與行動。砂拉越 60年代因大規模伐木業興起,改變了原住民傳統聚落與習俗。與此同時,帶有獨立思想、左翼傾向、不向當權者靠攏的馬來知識份子也處於被打壓的行列。施政偏差引發學潮及母語教育保存運動等新一輪的人民抗爭運動。

Selepas berakhirnya Perang Dunia Ke-2,kebanyakan negara terjerumus di dalam perjuangan ideologi kiri dan kanan pada zaman perang dingin. Malaya pada masa itu tidak terlepas dari perjuangan ini; Parti Komunis Malaya yang meneruskan tentangan jajahan British selepas melawan telah diharamkan. Tentera Pembebasan Rakyat Kalimantan Utara memulakan tentangan senjata anti-British. Pada tahun 50-an ke 60-an, kerajaan British telah memulakan rancangan pengasingan melalui pelaksanaan kampung baru dan mengakibatkan penempatan masyarakat kaum Cina mengalami perubahan yang besar. Ramai yang terkorban atau dihalau dan ini seterusnya menjana permulaan fikiran dan gerakan masyarakat kaum Cina berkenaan isu identiti dan kerakyatan mereka. Selain itu,industri pembalakan Sarawak berleluasan pada tahun 1960-an,ini mengakibatkan perubahan tempatan dan adat tradisi orang asli.Pada masa yang sama, golongan intelektual Melayu yang berfikiran mandiri, berideologi kiri dan enggan berdamping dengan golongan pemerintah turut ditindas. Penyimpangan polisi sebegini lantas mencetuskan gerakan mahasiswa, gerakan pengekalan bahasa ibunda dan gelombang baru perjuangan rakyat.

1945

二戰爆發,日軍占領馬來亞,新加坡和沙巴,砂拉越相繼淪陷。

1941年-1945年
日軍於12月8日入侵馬來半島,拉開太平洋戰爭序幕,隨後佔領新加坡、沙巴、砂拉越、汶萊等英屬馬來群島。
Perang Dunia Ke-2 bermula, tentera Jepun menakhluk Malaya, Singapura, Sabah, Sarawak dan Brunei turut ditawan.
1945

日軍投降,二戰結束,英國殖民政府重返馬來亞

1945年
日軍投降,二戰結束,英國殖民政府重返馬來亞
Tentera Jepun menyerah kalah, Perang Dunia Kedua tamat, penjajah British kembali ke Malaya
1946

砂拉越成爲直轄殖民地

1946年
英屬婆羅洲
British Borneo

當世界各地民族主義興起,爆發獨立運動時,砂拉越由末代白人拉惹查爾斯.維納.布洛克割讓給英政府,與北婆羅洲、納閩及汶萊共同組成「英屬婆羅洲」,成爲大英帝國最後建立的殖民地。

1948
馬來亞緊急狀態

馬來亞緊急狀態

1948年 6月 16日
馬來亞緊急狀態
Darurat di Malaya

英殖民政府頒布馬來亞緊急狀態,以打擊馬來亞共產黨(馬共),實施戒嚴政策並於1950年委任畢利斯將軍為任務執行官,隨後執行「畢利斯計劃」(Briggs Plan)以進行長期監控與作戰。

1948

遷移與重置計畫 Resettlement Project (畢利斯計劃 Briggs Plan)

1948年
遷移與重置計畫 (畢利斯計劃)
Projek Penempatan Semula (Rancangan Briggs)
詳情
1948

1948年土地(分類)條例

1948年
英屬砂拉越土地法及其條例修訂(1948-1963)
Perundangan Ordinan (Klasifikasi) Tanah dan Kanun Tanah di Sarawak jajahan British

戰後英殖民政府制定砂拉越土地法,並於17年殖民期間推行四個土地(分類)法令立法及修訂,影響原住民習俗地及其土地權利的定義與制度。

1. 《1948年土地(分類)條例》

2. 《1954年土地(分類)條例》修訂

3. 《1955年土地(分類)條例》修訂

4. 《1958年土地法典》( Land Code 1958 )

詳情
1955

英屬馬來亞選舉成立自治政府(1955.7.27)

1955年 7月 27日
英屬馬來亞選舉成立自治政府
Pilihanraya Persekutuan

英屬馬來亞殖民政府舉行民主選舉,選出52位馬來亞聯合邦立法會議員。由巫統、馬華公會以及印度國大黨組成的聯盟贏得選舉,組建英屬馬來亞的新民選政府,巫統主席東姑阿都拉曼(東姑)出任第一任馬來亞聯合邦首席部長。

1955

華玲和談

1955年 12月 28日
華玲和談
Rundingan Damai Baling 1955

為恢復馬來亞和平狀態,東姑與新加坡首席部長馬歇爾和馬共總書記陳平,於吉打州華玲舉行和平談判。東姑要求馬共棄械投降,最終和談破裂。

1957

馬來亞獨立(1957.8.31)

1957年 8月 31日
馬來亞獨立
Kemerdekaan Malaya

東姑及其團隊前往英國倫敦談判,爭取於1957年8月31日宣布獨立。由馬來統治者、英國女王代表格樓斯特與人民的見證,東姑在吉隆坡默迪卡體育場帶領國人高喊7聲「默迪卡」(馬來語:Merdeka,意即獨立),正式宣布馬來亞聯合邦獨立。

1958

1958 年土地法典的製訂

1958年
《砂拉越土地法典》
Kanun Tanah Sarawak 1958

該法典以澳洲托倫斯系統(Torrens System)為基礎,依據登記制度,並定義原住民習俗地的含義——只承認該年一月一日以前所開墾之處為習俗地。該法典反映布洛克拉惹家族逾一個世紀的統治(1841-1941),以及戰後英殖民時期(1946-1963)的殖民遺產。

詳情
1958

《進口出版品控制法》Control of Imported Publication Act 1958

1958年
《進口出版品控制法》
Akta Kawalan Penerbitan Diimport 1958

該法令誕生於冷戰時期,試圖控制和規範流通國內所有外國媒體出版品。內政部負責審查所有外國出版品,若該出版品對公共秩序構成威脅,則有權禁止外國出版品進口。

1959
巫統取得《马来前锋报》控制權

巫統取得《马来前锋报》控制權

1959年
巫統取得《馬來前鋒報》控制權
UMNO menguasai Utusan Melayu

該報於1939年創刊,曾是不受政治干預的獨立馬來報章。時任總編輯賽扎哈里(Said Zahari)爲抗議巫統干預編輯事務,帶領職員發起罷工捍衛新聞自由。

1959
首次砂拉越地方選舉與首個政黨的成立

首次砂拉越地方選舉與首個政黨的成立

1959年
砂拉越首次地方選舉及首個公開政黨成立
Pilihanraya tempatan pertama dan penubuhan parti politik pertama di Sarawak

砂拉越首個公開政黨——砂拉越人民聯合黨(Sarawak United People’s Party )於6月4日宣布成立。同年末,英屬砂拉越舉行首次地方選舉。

詳情
1960
國會通過《內部安全法令》Internal Security Act 1960

國會通過《內部安全法令》Internal Security Act 1960

1960年
國會通過《内部安全法令》
Pelulusan Akta Keselamatan Dalam Negeri (ISA 1960)

此法令的前身為1948年緊急條例(Emergency Regulations),其功能是為了對付當時組織武裝鬥爭的馬共成員。

1960

政府禁止社會主義聯盟刊物 《工人報 Berita Buroh》、《火焰報 Nyala》出版

1960年
政府禁止社會主義聯盟刊物 《工人報 Berita Buroh》、《火焰報 Nyala》出版
Pada 1960, kerajaan mengharamkan penerbitan “Berita Buroh” terbitan Barisan Sosialis dan “Nyala”
1960

馬來亞政府解除12年緊急狀態 (1948.6.16 – 1960.7.12)

1948年 6月 16日 - 1960年 7月 12日
馬來亞政府解除長達12年緊急狀態
Penamatan Darurat Malaya selama 12 tahun
1962

1962年葛波委員會進行民意調查

1962年
葛波委員會進行民意調查
Suruhanjaya Cobbold menjalankan memorandum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提出「馬來西亞計劃」,由馬來亞、新加坡、北婆羅洲(沙巴)、砂拉越以及汶萊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合併組成獨立主權的國家。1962年初,英國派遣由葛波爵士(Lord Cobbold)為首的三位英國政府代表和兩位馬來亞政府代表組成調查委員會,前往沙巴、砂拉越調查民眾的合併意願。

2月19日至4月18日,委員會走訪35個城鎮、舉辦50場聽證會以及4000位民意代表會面,蒐集來自在地政府單位和公眾團體約2100份建議書。最終《葛波民意調查報告》表示,約80%砂沙人民同意合併計劃。其先決條件是簽署維護兩州在聯邦權益的沙巴20項協議以及砂拉越18項協議,其中包括確保兩州在國會的代表比例高於馬來亞任何一州,保留外來移民自主權、以英文為官方語言以及宗教自由等。1963年7月9日,除汶萊拒絕加入,馬來亞、新加坡、沙巴、砂拉越簽署《馬來西亞協定》。

詳情
1962

1962-1990 北加里曼丹共產黨與大馬政府游擊戰

1962年-1990年
北加里曼丹共產黨武裝鬥爭
Perang Gerila antara Parti Komunis Kalimantara Utara dan Kerajaan Malaysia

1962年起北加里曼丹共產黨(簡稱「北加共」)與馬來西亞政府展開武裝游擊。1990年10月17日,北加共與砂拉越政府簽署和平協議,結束武裝鬥爭,走出森林。

詳情
1963

砂拉越立法議會選舉

1963年
砂拉越立法議會選舉
Pilihanraya Dewan Undangan Negeri Sarawak

砂拉越在1963年進行第二次立法議會選舉,成績陸續在6月18至25日公佈。共185,000人(72.7%的注冊選民)在這次選舉中投票。998名候選人競逐429個砂議會席位。

1963

砂拉越獨立日 (1963.7.22)

1963年 7月 22日
砂拉越獨立日
Hari Kemerdekaan Sarawak

砂拉越於1963 年 7 月 22 日建立自治且擁有獨立執政權。

1963

馬來西亞成立(1963.9.16)

1963年 9月 16日
馬來西亞成立
Penubuhan Malaysia

馬來亞聯邦政府宣布沙巴和砂拉越脫離殖民統治,加入馬來西亞聯合邦。

1963
馬印對抗 Konfrontasi(或稱為婆羅洲對抗) (1963-1966)

馬印對抗 Konfrontasi(或稱為婆羅洲對抗) (1963-1966)

1963年 - 1966年
馬印對抗 (婆羅洲對抗)
Konfrontasi

菲律賓和印尼強烈反對馬來西亞聯合邦計劃。在馬來西亞宣佈成立後,菲印爆發示威抗議,對馬來西亞進行經濟制裁,並斷絕外交關係。

1964

1964 – 1974年土地重置計劃 Land Resettlement Schemes

1964年-1974年
砂拉越土地重置計畫
Rancangan penempatan semula tanah Sarawak

1964至74年,砂州土地發展委員會(SLDB)以聯邦土地發展局(Felda)的綜合開發方式為藍本的「土地重置計劃」,清理及開發新土地。原住民被重新安置及負責種植經濟作物。 與將國有土地安排給無土地者的Felda計劃不同,計劃參與者被安置到習俗地的社區。

農民所獲貸款必須從收入中償還,但其收入受到國際原產品價格的波動影響,導致大多數人無法還款。另外,由於缺乏所需的工人和專業知識,最終因管理問題被捨棄。

1964

成立馬來西亞房屋與地方政府部(Kementerian Perumahan dan Kerajaan Tempatan)

1964年
馬來西亞房屋與地方政府部成立
Penubuhan Kementerian Perumahan dan Kerajaan Tempatan

負責房屋政策及地方政府事務。該部的職責是確保地方政府有效率地管理和提升服務素質,以及為全民帶來可負擔房屋。

1965

1965年設立新村防止共產主義滲透

1965年
砂拉越新村計劃(顧德斯爾計劃 Goodsir Plan)
Rancangan Kampung Baru Sarawak (Rancangan Goodsir)

為打擊砂拉越共產黨(北加里曼丹人民解放軍)的武裝游擊,1965年,政府沿用馬來半島畢利斯計劃,以行動代號「鐵錘行動」的軍事行動,在砂拉越實行新村政策。

詳情文章
1965

《1965年國家土地法令》

1965年
《1965年國家土地法令》
Akta Tanah Negara 1965

第 48 條文:任何人都不能佔有國有土地,包括非法佔有,或憑任何時期的任何執照而佔有。

1965

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

1965年 8月 9日
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
Singapura keluar dari Malaysia

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與新加坡達成協議,該協議授予獨立主權成爲新加坡共和國。英國國會依據協議通過1966年新加坡法令,承認新加坡是獨立主權國家,接納新加坡為英聯邦成員國之一。

1966

馬來亞社會主義陣線(簡稱社陣)解散

1966年
馬來亞社會主義陣線(簡稱社陣)解散
Barisan Sosialis Malaysia dibubarkan

馬來亞左翼政治聯盟,曾在馬來亞選舉歷史上擔任長達11年的反對黨聯盟。社陣成立於1957年獨立日,由馬來亞人民黨及馬來亞勞工黨組成。

1966

《屋租統制法令》 Control of Rent Act 1966(2000.1.1 廢除)

1966年
《屋租統制法令》
Akta Kawalan Sewa

中央政府制定全國性《屋租統制法令》,旨在保護中下層租戶,凡在1948年或以前所建的房屋,租金被政府控制。

1966

《1966年社團註冊法令》-1984年社團條例

1966年
《1966年社團註冊法令》
Akta Pertubuhan 1966 (Akta 335)

該法令源自於英殖民政府對付私會黨的《社團法令》(Societies Ordinance),馬來西亞成立以後為管治組織與社團,制定《社團註冊法令》限制社團與非政府組織的成立條件及其活動 與《1984年社團條例》(Societies Regulation 1984),由馬來西亞內政部根據以上法律、規章負責組織的註冊、變更、終止,對違法行為進行行政制裁等。

1967

1963-1986 伐木業入侵

1963年
砂拉越伐木業大規模開發
Industri Pembalakan Sarawak Berleluasan

1960年代,砂拉越是跨國伐木集團的主要據點,政府將伐木特許權賣給跨國企業,剝奪內陸原住民的習俗地,並破壞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1986年末,砂拉越已有2千8百萬公頃的森林被砍光,大部分為本南族的習俗地。

詳情文章文章
1967

1967年沙巴首次州選舉

1967年
沙巴首次州選舉
Pilihanraya pertama Negeri Sabah

沙巴在1967年迎來首次州選舉。沙巴至今共舉行過16次選舉,同時也是馬來西亞政權輪替最多次的州屬。

1968

1968年 砂拉越油棕 (Sarawak Oil Palm Sdn Bhd, SOP) 成立

1968年
砂拉越油棕成立(Sarawak Oil Palm Sdn Bhd)
Penubuhan Syarikat Kelapa Sawit Sarawak Berhad (SOP)

砂拉越開始大規模商業種植油棕,當時砂拉越政府與英國公司Commonwealth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CDC) 合資成立了砂拉越油棕有限公司(SOP),大本營位於美裏,種植面積超過3000公頃。

1969

《1969年清拆木屋基本法》Essential (Clearance of Squatters) Regulations 1969

1969年
《1969年清拆木屋基本法》
Peraturan-Peraturan Perlu (Pembersihan Setinggan-Setinggan 1969)

第 16 條文:只要在七天前給予土地持有者通知(包括持有臨時地契)者,吉隆坡市政局將有權拆除房子。

1969

檳城消費人協會(CPA)

1969年
檳城消費人協會(CAP)
Persatuan Pengguna Pulau Pinang

屬於基層行、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旨在推廣消費者權利和權益,以提高消费者的醒覺。辦事處設於檳城,展開活動如走進校園與社區進行群眾教育、組織群眾、設立研究中心,提供訓練和出版書刊向當局爭取權益。

1969
馬來西亞第三屆選舉

馬來西亞第三屆選舉

1969年 5月 10日
馬來西亞第三屆選舉
Pilihan Raya Umum Malaysia yang ke-3

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以來,首次涉及東馬與西馬的國會選舉。
由巫統、馬華以及國大黨所組成的聯盟政府以些微差距贏得國會議席,反對黨陣營獲得50%的得票率,首次超越聯盟政府。

1969

五一三事件(1969.5.13)

1969年 5月 13日
五一三事件
Peristiwa 13 Mei
全國選舉隔日,朝野支持者於首都吉隆坡街頭爆發衝突動亂。

五月十五日國家元首隨即宣布緊急狀態,暫緩東馬選舉,政府機制無法運營長達兩年。由時任副首相敦拉薩領導的國家行動委員會取代政府;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於1970宣布辭職,結束15年首相生涯。

1970-1980